
食品安全科普進社區、進網絡、進工廠 ——2016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在京舉辦
新聞來源: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
瀏覽人次:0
次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聯合承辦的“2016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于6月25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博大公園舉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領導出席并致辭。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在開幕式上發表講話,他指出,“提升消費者自身的科學素質是有效防治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方式。在前不久召開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食品安全需要防治,但不管怎么防怎么治,都不如把我們消費者的水平提高、素質提升,我們買什么、吃什么由我們自己做主,我們心明眼亮比什么都重要。中國科協將繼續搭建平臺,提供服務,把科學家的聲音傳遞給消費者。”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藥品安全總監孫咸澤致辭并對本次活動給予高度評價,他說:“今年科協主題日活動內容新穎、形式靈活、還攜手媒體朋友擴大宣傳覆蓋面,相信一定能夠增進食品安全科普的深度和廣度,更好幫助社會公眾提高科學素養,提振消費信心,更主動地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2016年中國科協先后發布了《中國科協2016年科普工作要點》和《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16-2020年)》,強調了社區科普益民和科普信息化的工作重點。要把推進社區科普工作作為2016年度工作重點,以推進社區科普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大力提升社區科普的公共服務能力。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以科普信息化為中心,提升社區科普益民服務水平,強化科普信息的落地應用。今年科協主題日活動在圍繞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的基礎上,將活動主場地搬進社區,并開創性的將“食品安全進社區、進網絡、進工廠”相結合,通過線下互動、線上合作、工廠參觀等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將科學、權威、真實的食品安全知識傳遞給消費者。
本次活動在北京最大的社區之一——亦莊舉辦,通過在社區中心公園開展戶外活動,將食品安全知識近距離傳播給消費者,實現了科普的最后一公里。25日活動當天,雖然天氣炎熱,但絲毫沒有影響亦莊消費者的參與熱情,場面的火爆程度超出了主辦單位的預期。
作為活動的承辦單位之一,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開展了內容多樣,方式新穎的咨詢、互動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消費者。不僅免費向社區消費者發放食品安全科普資料,把食品安全知識帶回家;還發放了印有科普信息的扇子,有工作人員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給消費者打印照片,讓娛樂與科普兩不誤。同時,還邀請了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的食品專家,在現場為消費者解疑釋惑,傳播食品安全的正能量。
此外,三元、加多寶、康師傅、統一、養樂多、味全、李錦記、欣和以及益海嘉里等學會科普教育基地企業冒著酷暑,到場并進行了科普展示,他們通過展板展示產品和生產流程、發放科普資料、播放科普視頻等形式,對產品及生產工藝進行了講解,讓消費者對食品的工業生產過程有了直觀的了解;還組織了豐富多彩的互動游戲,如現場答題、掃描二維碼加關注了解產品等,讓消費者在品嘗美味食品的同時,也增長了食品知識。而欣和更是將冰淇淋車從山東開到北京,讓消費者品嘗到了好吃的醬油冰淇淋,開闊了對食品工業認知的視野。企業的積極參與充分體現了他們在食品安全科普宣傳中的責任與擔當。
“什么是肉毒桿菌?”、“乳飲料中是否含有肉毒桿菌?”隨著開幕式上視頻的播放,也讓在場的觀眾對這些問題產生了興趣,更對問題背后的答案有了渴望。這段視頻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光明網聯合打造的創新形式的科普對話類欄目《食品安全大咖談》的樣片,正式節目不久將在光明網播放,屆時也將通過微信、微博等形式進行傳播。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光明網在科協主題日活動開幕式上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就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展開跨界合作,利用融媒體傳播渠道,向公眾傳遞食品安全知識,回應公眾擔憂與關切,創辦一檔有品牌影響力的科普節目。
學會與光明網的合作,是科普信息化建設的新突破,充分利用雙方的專家資源、媒體資源和傳播資源優勢,使欄目內容更具權威性、科普性和傳播性,從而提升優質科普內容的供給能力,并能夠為政策法規的落實推進、監管工作的開展創建良好的公共輿論環境。
正如汪洋副總理在今年食品安全宣傳周開幕式上所說,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但監管必須“零容忍”。1%的食品安全風險,落到一個消費者、一個家庭頭上,都是100%的不安全。政府除了要加強監管,食品企業更要自律,做好食品的安全生產。大型企業為保證食品安全在生產環節所做的保障措施,不僅是其他企業學習借鑒的榜樣,更是讓消費者了解現代食品工業難得的科普資源。因此,企業建立參觀通道,開放工廠,在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工作中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5日科協主題日活動下午,主辦單位與媒體、消費者一道來到北京三元食品工廠進行了實地參觀。大家在接待人員的帶領下,經由參觀通道,了解了北京奶業的起步發展史;知道了最初用自行車送奶工人們的不易;學習到了奶牛的健康“計步器”;以及一頭種公牛竟然跟奔馳車一樣貴的事實。此外,通過生產車間的參觀,也讓消費者了解了安全的產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親身體會到了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的現代食品工業如何為公眾提供大量安全、放心的食品。
通過近距離的接觸,讓消費者了解到食品工業界在保證食品安全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從而增進了對食品工業的了解和信任。對企業而言,向公眾開放工廠,既體現了企業接受廣大消費者監督的誠意,又能夠促使企業規范生產流程,嚴把產品質量關。
2016年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通過消費者與食品安全科普的零距離接觸,讓消費者了解到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知識;而“進社區、進網絡、進工廠”的科普形式,也讓此次活動不僅有人氣,而且更加接地氣。活動的成功舉辦,也為2016年食品安全宣傳周,為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工作,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在開幕式上發表講話,他指出,“提升消費者自身的科學素質是有效防治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方式。在前不久召開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食品安全需要防治,但不管怎么防怎么治,都不如把我們消費者的水平提高、素質提升,我們買什么、吃什么由我們自己做主,我們心明眼亮比什么都重要。中國科協將繼續搭建平臺,提供服務,把科學家的聲音傳遞給消費者。”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藥品安全總監孫咸澤致辭并對本次活動給予高度評價,他說:“今年科協主題日活動內容新穎、形式靈活、還攜手媒體朋友擴大宣傳覆蓋面,相信一定能夠增進食品安全科普的深度和廣度,更好幫助社會公眾提高科學素養,提振消費信心,更主動地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2016年中國科協先后發布了《中國科協2016年科普工作要點》和《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16-2020年)》,強調了社區科普益民和科普信息化的工作重點。要把推進社區科普工作作為2016年度工作重點,以推進社區科普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大力提升社區科普的公共服務能力。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以科普信息化為中心,提升社區科普益民服務水平,強化科普信息的落地應用。今年科協主題日活動在圍繞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的基礎上,將活動主場地搬進社區,并開創性的將“食品安全進社區、進網絡、進工廠”相結合,通過線下互動、線上合作、工廠參觀等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將科學、權威、真實的食品安全知識傳遞給消費者。
食品安全走進亦莊—助力提升社區科普服務能力
本次活動在北京最大的社區之一——亦莊舉辦,通過在社區中心公園開展戶外活動,將食品安全知識近距離傳播給消費者,實現了科普的最后一公里。25日活動當天,雖然天氣炎熱,但絲毫沒有影響亦莊消費者的參與熱情,場面的火爆程度超出了主辦單位的預期。
作為活動的承辦單位之一,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開展了內容多樣,方式新穎的咨詢、互動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消費者。不僅免費向社區消費者發放食品安全科普資料,把食品安全知識帶回家;還發放了印有科普信息的扇子,有工作人員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給消費者打印照片,讓娛樂與科普兩不誤。同時,還邀請了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的食品專家,在現場為消費者解疑釋惑,傳播食品安全的正能量。
此外,三元、加多寶、康師傅、統一、養樂多、味全、李錦記、欣和以及益海嘉里等學會科普教育基地企業冒著酷暑,到場并進行了科普展示,他們通過展板展示產品和生產流程、發放科普資料、播放科普視頻等形式,對產品及生產工藝進行了講解,讓消費者對食品的工業生產過程有了直觀的了解;還組織了豐富多彩的互動游戲,如現場答題、掃描二維碼加關注了解產品等,讓消費者在品嘗美味食品的同時,也增長了食品知識。而欣和更是將冰淇淋車從山東開到北京,讓消費者品嘗到了好吃的醬油冰淇淋,開闊了對食品工業認知的視野。企業的積極參與充分體現了他們在食品安全科普宣傳中的責任與擔當。
跨界合作,創辦有影響力的網絡科普節目
“什么是肉毒桿菌?”、“乳飲料中是否含有肉毒桿菌?”隨著開幕式上視頻的播放,也讓在場的觀眾對這些問題產生了興趣,更對問題背后的答案有了渴望。這段視頻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光明網聯合打造的創新形式的科普對話類欄目《食品安全大咖談》的樣片,正式節目不久將在光明網播放,屆時也將通過微信、微博等形式進行傳播。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光明網在科協主題日活動開幕式上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就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展開跨界合作,利用融媒體傳播渠道,向公眾傳遞食品安全知識,回應公眾擔憂與關切,創辦一檔有品牌影響力的科普節目。
學會與光明網的合作,是科普信息化建設的新突破,充分利用雙方的專家資源、媒體資源和傳播資源優勢,使欄目內容更具權威性、科普性和傳播性,從而提升優質科普內容的供給能力,并能夠為政策法規的落實推進、監管工作的開展創建良好的公共輿論環境。
開放工廠、共享優質科普資源,提振公眾消費信心
正如汪洋副總理在今年食品安全宣傳周開幕式上所說,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但監管必須“零容忍”。1%的食品安全風險,落到一個消費者、一個家庭頭上,都是100%的不安全。政府除了要加強監管,食品企業更要自律,做好食品的安全生產。大型企業為保證食品安全在生產環節所做的保障措施,不僅是其他企業學習借鑒的榜樣,更是讓消費者了解現代食品工業難得的科普資源。因此,企業建立參觀通道,開放工廠,在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工作中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5日科協主題日活動下午,主辦單位與媒體、消費者一道來到北京三元食品工廠進行了實地參觀。大家在接待人員的帶領下,經由參觀通道,了解了北京奶業的起步發展史;知道了最初用自行車送奶工人們的不易;學習到了奶牛的健康“計步器”;以及一頭種公牛竟然跟奔馳車一樣貴的事實。此外,通過生產車間的參觀,也讓消費者了解了安全的產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親身體會到了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的現代食品工業如何為公眾提供大量安全、放心的食品。
通過近距離的接觸,讓消費者了解到食品工業界在保證食品安全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從而增進了對食品工業的了解和信任。對企業而言,向公眾開放工廠,既體現了企業接受廣大消費者監督的誠意,又能夠促使企業規范生產流程,嚴把產品質量關。
2016年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通過消費者與食品安全科普的零距離接觸,讓消費者了解到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知識;而“進社區、進網絡、進工廠”的科普形式,也讓此次活動不僅有人氣,而且更加接地氣。活動的成功舉辦,也為2016年食品安全宣傳周,為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工作,增添了亮麗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