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里約奧運會剛剛閉幕,中國奧運健兒在賽場上的表現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與好評,“金牌榜第三,獎牌榜第二”的成績讓國人驕傲,中國力量在世界舞臺的充分展示,鼓舞人心,使人振奮。2016年8月21-25日,被譽為世界食品界的“奧林匹克”盛會——第十八屆世界食品科技大會在愛爾蘭都柏林隆重召開,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梅方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劉秀梅、秘書長邵薇等在內的中國食品科學家組成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CIFST)代表團參加了本次大會。
大會主題為“依靠食品科技的創新綠化全球食品供應鏈”,邀請了來自全球近百位知名科學家與企業界代表,進行了為期5天,近百場的主旨與專題報告,內容聚焦食品質量與加工過程創新、食品供應鏈與分配體系、未來食品、食品可持續、營養與健康領域新挑戰、局部與全球食品安全與保障、食品科學與食品工業中的熱點話題等等,大會內容豐富、前沿,與時俱進。吸引了全球近兩千人參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學家與企業界代表在大會中的精彩表現為世人矚目。
大會學術報告——五大主題引領全球食品科技新動向
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品科學家們對食品加工相關的技術、理論研究做了多場精彩報告,并在食品質量和加工過程的創新、食品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等幾大議題上向大家介紹了最新成果。部分重點領域的內容介紹如下。
1、食品加工方式的精細化及再創新
伴隨著食品及周邊技術的快速發展,以綠色、高效、快捷為導向的全產業鏈食品加工和質量控制技術成為各國專家關注的焦點。新型物理場加工的靶向精細研究受到各方關注,在新型熱/非熱技術的基礎上,聚焦有效成分與加工過程的交互方式,力求不僅達到傳統加工方式的感官和組分要求,而且實現其精準加工過程對食品關鍵組分的功效提升,將食品加工真正服務于食品功能。食品在人體的”二次加工”逐漸被科學家們重視,在研究農產品、食品加工的過程中,學者們發現以人體消化道器官為基礎的“二次加工”直接關系人體健康,例如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在會議中提出了“胃物理學”,強調在生物化學作用的過程中食品組分在人體內的物理行為顯著影響食品的營養作用。
2、食品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
以資源統籌、過程跟蹤、廢物增值以及安全管控為核心的食品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也是本次大會的重要議題。大會討論了食品產業鏈的碳足跡,交流了食品消費與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相關性,愛爾蘭科學家提出了環境對反芻家畜可持續生產的干預因素,西班牙科學家提出了食品及食品加工過程需要制定有明確分類的國際和區域環保指標。大會也著重討論了食品配送鏈中的微生物安全,烏干達科學家提出通過規模控制進行食品配送鏈的分級管控;中國工程院陳君石院士提出在日益復雜的食物鏈中,確保食品的安全是各國科學家必須面對的挑戰。
3、食品營養與人體健康的未來挑戰
食品營養與人體健康近年來成為熱議話題,來自都柏林大學食品與健康研究院的Mike Gibney教授在本次大會期間,作了有關食品營養與健康機遇與挑戰的大會報告,他指出未來食品在滿足消費者基本營養與健康需求的過程中,如何更好滿足其個性化的需求至關重要,通過個性化的飲食設計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同時也引起了現代智能手機APP的制造商們的極大關注,因此,基于互聯網科技的飲食設計工具被進一步證實已成為消費者個性化營養需求的成功工具,這些工具能夠為消費者在飲食選擇過程中提供健康分析,從而滿足個性化營養需求。
此外,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也成為了本次大會的重要議題。會議關注了功能食品在腸道中的代謝途徑及腸道菌群利用膳食因子的作用機制,瑞士科學家詳細介紹了新型體外模擬胃腸道系統,可高效模擬膳食與菌群的互作模式。同時會議還詳細討論了腸道菌群和健康之間的聯系,美國、歐盟、日本科學家分別介紹了世界腸道微生物組的最新研究進展,發現腸道菌群異常與肥胖、心血管疾病、肝硬化、過敏等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腸道菌群的監測與調控可能成為將來疾病防控的重要靶標。
4、未來食品的設計與實現
針對現有食品及食品產業的風險和局限,未來食品的設計和制造已經逐步從概念轉為現實,成為了此次大會的一個熱點話題。新來源、新成分的挖掘和創制是一個典型主題,眾多科學家們圍繞非常規蛋白質來源開展了系列研究,分享了以麩皮、油渣、毛發等為原料的蛋白質獲取方法,提出了采用水產畜禽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進行蛋白提取的低能耗蛋白質獲取方法。針對兒童及過敏人群,無/低過敏食物的設計也逐步受到科學家重視,美國科學家提出開展這類食品設計過程要充分考慮其潛在的風險,澳大利亞科學家提出采用高壓和溫度控制的組合方法降低過敏原的致敏性,愛爾蘭科學家分享了無過敏源原料的食品加工技術創新方法。
5、智能食品添加劑和配料的創制
人們不斷對食品的風味和安全提出新要求,需要添加劑和配料的快速發展。會議針對食品添加劑和配料的智能化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加拿大、克羅地亞的科學家對以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等新型膳食纖維的研究和特殊應用進行了匯報。瑞典、巴西和新加坡的科學家強調了蛋白新結構及新型蛋白-鐵復合物等在食品及人體中的作用機制,南非科學家也以此突出了食品配料鐵強化在預防產婦死亡方面的應用實效。除此之外,仿生高分子制劑的研究和開發也受到了關注,以肽類為代表的抗糖化、抗氧化、抗神經退化衰老等研究也極具影響力。
除上述主要領域外,大會還討論了其他議題,包括海洋食品的新型適度加工、營養安全的重要性、植物化合物輔助殺菌技術、網絡對食品發展的重要影響、食品工程納米材料的法規發展、風險評估和檢測方法等議題。大會科學家們提出,要以綠色化為目標,全面審視食品產業鏈,解決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各類食品問題挑戰,加強從食品科學研究到食品技術應用,從食品生產到食品貿易,從食品法規到食品安全健康的各方合作,共同努力達到食品的全方位認可。
中國風采——三位中國大陸科學家増選為“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
在本次大會上,經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推薦,南昌大學副校長謝明勇、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王碩、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史賢明教授,成功增選為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至此,我國食品領域優秀科學家已有共計13人獲此殊榮。
國際食品科學院成立于1997年,是一個獨立的、非盈利性非政府性的全球性學術組織。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不代表任何組織,由在世界食品科學與技術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中選舉產生,目前有院士207名。國際食品科學院每兩年增選一次院士,由現有院士投票產生。2016年,全球僅30名科學家增選為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
中國力量——康師傅“愛鮮大餐”、貝因美“冠軍寶貝”系列嬰幼兒配方奶粉榮獲全球食品工業獎
為鼓勵行業創新,以創新驅動產業發展,IUFoST自2008年起設立全球食品工業獎,共分為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包裝材料創新以及對消費者基于科學基礎的溝通三類獎項。申請者必須先經過成員國代表組織的初審并報送,經過IUFoST審查后進入最終入圍決選環節,再由IUFoST執行委員在大會期間進行最終評選。
本次大會,經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初審推薦,康師傅的“愛鮮大餐”愛鮮大餐成功斬獲“全球食品工業獎-產品創新獎”,這一國際大獎不僅代表其生產工藝走在國際先進水平行列,也意味著康師傅方便面不斷洞察消費者需求、堅持品牌創新的努力贏得了世界范圍的廣泛認可。貝因美“冠軍寶貝”系列嬰幼兒配方奶粉,榮獲大會壓軸大獎——“致力于促進食品安全特別獎”,反映出貝因美在打造食品品質上精益求精的追求。近年來中國出臺了多項政策和措施,對整個奶粉行業加大監管力度,下定決心重塑國人對中國奶業的信心,貝因美此番獲獎,不僅是對其本身在食品安全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績的肯定,更是對我國乳品行業在恢復消費者信心之路上所作出努力的肯定。
后起之秀——江南大學范大明副教授榮獲IUFoST青年科學家獎
在世界食品科技大會的舞臺上,有一群年輕人備受與會者關注,他們大多是知名食品類高校以及研究院所的青年教師或研究員,也同樣是承擔各項國際間或者國家重大課題與研究任務的骨干成員,他們意氣風發,是世界食品科技界的未來,也是全球食品科技得以永續發展、不斷前行的重要力量。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多年來高度重視青年科學家的培養,積極鼓勵青年科學家投身食品科技交流的國際舞臺,自2008年第十四屆世界食品科技大會起,專門設立了IUFoST青年科學家獎,以表彰在全球范圍內具有杰出表現的青年科學家們,以此形成“榜樣力量”,促使青年科學家奮勇爭先,健康成長。
在本次大會上,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推薦的青年科學家——江南大學范大明副教授以其在微波食品和微波加工技術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中的杰出表現,以及其在食品公眾科普方面所作出的積極貢獻,被國際食品科技聯盟授予“2015-2016年度IUFoST青年科學家獎”,并受邀作為13個大會報告之一,為全球食品學者分享自己的研究工作,成為繼上海海洋大學謝晶教授、江南大學周鵬教授、湖北工業大學方亞鵬教授之后,又一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國際食品科技界對我國青年科學家的肯定,體現了我國青年科學家的優秀素質與杰出表現,已逐漸與國際接軌,并開始走在前列,值得驕傲。
合作共贏——CIFST代表團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高層展開交流與互動
在本次大會期間,國際食品科技聯盟高層邀請CIFST代表團正式會面,會議在皇家都柏林會議中心的總統廳舉行,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前主席饒平凡教授、現任主席Rickey Yada教授,繼任主席Mary Schmidl教授,秘書長Judith Meech女士,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國際食品安全委員會共同主席、美國農業部前副部長任筑山博士、歐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第十六屆世界食品科技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Patrick Wall教授等熱情接見了代表團成員,并對代表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會面期間,雙方就兩國在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方面的相關動態進行了溝通,來自國際食品科技聯盟的專家對于中國食品產業面臨新的經濟形勢下,通過營養與健康轉型的方式升級產業發展模式表示贊同。與此同時,雙方針對2017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的時間以及相關議題設置進行了初步討論,經過商議,初步確定于2017年4月18-21日在北京舉行2017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大會將設置培訓班與大會,會議主要議題將關注加工食品發展、各國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差異以及食源性疾病與微生物檢測新技術等領域的最新動態。正如國際食品科技聯盟秘書長Judith Meech女士表示,國際食品科技聯盟與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多年來保持了密切的溝通與合作,每年一度在北京舉行的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已形成品牌,在國際舞臺具有重要影響力。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饒平凡教授代表CIFST代表團對國際食品科技聯盟的歡迎表示感謝,他表示,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中國聲音”和“中國力量”在國際舞臺傳出和展示。
學習借鑒——CIFST代表團參訪Kerry研發中心及牧場
會議期間,在歐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第十六屆世界食品科技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Patrick Wall教授的精心組織下,代表團成員有幸參觀了位于都柏林附近的Kerry研發中心及牧場,實地考察了愛爾蘭食品企業以及乳品產業鏈前端的發展情況。Kerry公司成立于1972年,是一家全球范圍內的知名食品配料生產企業,總部設在愛爾蘭都柏林的西南地區,年銷售額約61億歐元,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為食品企業提供更為健康、美味的食品配料。本次代表團參觀的是Kerry公司新成立的研發中心,在工作人員的詳細講解下,代表團認真了解Kerry研發中心在食品新技術開發、新型食品配料研究以及健康食品研發方案設計等方面的主要研究工作,體會到這一現代化的研發中心所擁有的世界領先水平值得中國食品產業界的借鑒與學習。
隨后,代表團一行來到了都柏林大學在都柏林北郊的牧場,參觀了奶牛飼養以及擠奶的全過程,全方位地考察了愛爾蘭乳業的產業鏈前端如何保證安全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在為期一周的時間里,CIFST代表團參加了各類學術論壇、聽取了精彩報告,并同國際食品科技聯盟等國際組織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溝通與交流,并實地考察了愛爾蘭當地食品企業的發展情況。此次訪問不僅深化了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際食品相關組織的交流與合作,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國食品界的國際話語權,諸多“中國聲音”與“中國面孔”在世界舞臺的出現,讓世界人民不禁感慨中國食品科技界的成長與成功。讓我們共同期待2018年在印度孟買舉行的第十九屆世界食品科技大會!